3億資金支持社會辦醫提升服務
近日,國家財政部官網掛出一則重要通知——《財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下達2019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今年國家的醫療補助資金預算,做出了詳細的規劃。
按照《通知》表述,在整個2019年里,國家將共計投入37.9億元的資金用于支持“國家和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縣鄉村醫療服務能力提升”,以及“社會辦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這三大領域的發展。
其中,在“支持社會辦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面,中央財政將預計投入30000萬元參與建設!值得一提的是,像這樣涉及“社會辦醫補助預算”的內容,在以往國家發布的預算文件中是比較少見的。可以說,今年,國家真是碼足了勁在 “促進社會辦醫進一步發展”。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內容外,《通知》還公布了《 2019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補助資金分配表》。縱觀全表,在各省的補助分配上,山東省獲得的“社會辦醫”資金最多,總共有2200萬元,這可能與山東省民營醫療機構數量較多有關。
中小型民營醫院即將面臨挑戰
毫不夸張地說,國家目前正在插手的“社會辦醫”和“分級診療”,是在為大醫院“減流”的同時,養成一批地域內知名的“龍頭”民營醫療品牌。雖然不能說得不到補助就必然會走向,但這樣的模式,卻必定會讓更多的中小型民營醫院擔受壓力。
如今,中國的社會辦醫正處于激動人心的行業轉折點上。搭上政策的順風車,解決迫在眉睫的生存問題,可以說是2019年,“民營醫療行業”對每一位有經驗的管理者下的一封精彩絕倫的挑戰書。
所以小編預測,接下來國家對民營醫療行業的補助,特別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補助”還會倒向大型設備、“互聯網+”、有民營醫院參與的醫聯體,或是家庭醫生簽約方面。未來的路究竟會怎樣?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實踐。
功能醫學為民營醫療行業探索新路
健康中國新形式下,民營醫療行業要轉變傳統發展理念,從關注疾病轉向關注健康;轉變醫療服務模式,從在醫院坐等病人看病,轉到對群眾‘院前—院中—院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關注。
“院前”體檢,重視健康篩查,預防慢性疾病;“院中”管理,聚焦住院病人,打造患者快速康復通道;“院后”隨訪,定期健康篩查,評估健康狀況。可以考慮通過增加設備等硬件投入以及改善服務流程等“軟服務”為患者體檢提供基礎保障。
現在,越來越多的醫療健康機構引進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僅需5分38秒即可檢測人體九大系統220項系統功能值,快速、準確預警早期疾病風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腫瘤等。
通過對不同人群的早期篩查,制定針對性強、涉及面廣的個性化體檢套餐,對亞健康人群進行早期干預,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所以,我國的民營醫療行業應站在為域內百姓謀健康福祉的潮頭,通過關注院前體檢、聚焦院中治療、落實院后隨訪這三個維度的有效干預,對阻斷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幫助群眾實現“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得大病”的目標,在捍衛百姓健康的戰場上,寫下更加光輝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