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三甲醫院院長,將衛生職稱評審改革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原因是涉及的面太廣、太復雜,實施起來太難。“這猶如耗子給貓掛鈴鐺,答案很容易,但問題是誰去掛?”這位院長這么評價道,雖然對此有很多解決方案,但事實證明都行不通。
這一說法,在河南省正在推進的衛生高級職稱評審制度改革中,有著鮮活體現。
2022年2月22日,一個被國人視作“好事成雙”的特殊日子,鄭州各婚姻登記處共為2238對新人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這一天,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公布了關于公開征求《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征求意見稿)》和《河南省衛生系列基層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征求意見截止日期是3月22日。
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告訴健康界,征求意見稿是由河南省人社廳牽頭,河南省衛健委組織專家起草。
“前期已經多次征求大家意見,最后是河南省人社廳統一確定的初稿,分為醫、藥、護、技四類?!钡J為,可以預料的是,“站在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大家依然還會有意見!”
這一“不樂觀”的預估并非沒有依據。就在此前,2021年9月25日,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發布《關于2021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在行業內引發熱議。
當時,河南一家醫學專業自媒體于2021年10月調研到近3萬份有效問卷,根據統計結果,86%的投票者表示:評審條件非常不合理。“不唯論文了,但論文反而成了較容易完成的。”不少人如此吐槽。
健康界曾于2021年11月22日從河南省人社廳職稱處獲悉,9月25日發布的《通知》,僅作為2021年過渡使用,2022年職稱評審工作不會以此為依據,而是會重新征求意見。(前次報道請點擊此處)
時隔5個月,新的征求意見稿如約而至。這一次,河南能否破解這一醫療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以“病案”作為載體,評價醫生的執業能力
“用心了,看得出認真和付出?!痹嵵菔兄嗅t院副院長董霄漢如此向健康界評價。此前,30余年工作生涯中,他曾經歷過多次河南衛生職稱評審制度的調整,深知這一過程的艱辛、復雜。
他認為,這一次新修訂的征求意見稿,“是河南歷次衛生高級職稱評審標準中最好的一次”。
“最大的亮點,是基于病案首頁數據,評價醫生的執業能力?!彼硎荆@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利于讓醫務人員重視病例書寫這一基礎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而導向醫療質量的提升。
健康界發現,“病案”作為評價載體,是設病床的臨床科室醫師晉升必須要提供的申報材料,具體要求為:
須提供任現職以來5份有代表性的搶救、死亡或疑難病案;
同時須另行提交任現職近5年主治或主持的能反映本人專業技術水平的病案號50份,每年份數不少于10%;
從中隨機抽取5份病案,每年至少1份。
評審條件中指出,要基于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從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四個維度,利用診治病種范圍和例數、手術級別和例數、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單病種次均費用等指標,科學準確評價醫生的執業能力和水平。
其中,中醫專業還應基于中醫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圍繞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藥飲片處方比、中醫治療疑難危重病患者數量、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等中醫藥特色指標,評價中醫醫師的中醫藥診療能力和水平。
“對于注重文字說話、數據說話的醫療行為,核心資料都要在病歷中體現?!币晃蝗揍t院外科醫生曾告訴健康界,重視病案的質量,不僅有利于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還有利于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在醫院的推行。
晉升必備條件:完成相應工作量、能解決實際問題
一直以來,衛生職稱評審最令人詬病的就是評價指標和臨床實踐的脫節,使得本該專注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醫務工作者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晉職稱所需的論文、發明專利等方面。
“最應該關注的,評審標準條件導向的合理性?!倍鰸h說。他認為,2021年的過渡版職稱評審條件,可以看出(設計)思路是設置容易拿出客觀依據的指標,比如發明專利、獲獎證書等,更多考慮了可操作性,但是導向上有些“跑偏”了。
相較于上一個版本,健康界發現,2022年河南新版的職稱評審條件清晰地體現了從臨床基本業務出發的思路,“加強對臨床醫生執業能力的評價”。
具體而言,任現職以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要求,成為申報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不同專業,附件中列出了具體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其中,在手術為主臨床專業的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中,注明申報副高的,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中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50%(以主刀或一助計算);申報正高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60%(以主刀計算)。
如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整形外科,對應的晉升副主任醫師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是800人次,晉升主任醫師是1000人次。換言之,這四個科室申報副高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400人次,申報正高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600人次。
如胸心外科(胸外),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外科、婦產科,對應的申報晉升副主任醫師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200人次,申報晉升主任醫師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300人次。
胸心外科(心外)、神經外科、燒傷外科這3個科室則在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這項指標中工作量要求最少,申報晉升副主任醫師是200人次,申報晉升主任醫師是300人次。
在前文提及的報道中,董霄漢曾通過健康界建議,職稱評審條件設置“應當分專業,專業性質不同,考核標準也應該不一樣。”健康界發現,分層、分類的原則在本版第一次體現——不僅比上回多了一個基層版本的評審條件,還各自分了醫療、護理、藥學、技術四大類。
其中,每一類當中根據不同專業繼續細分,比如醫療類,又分為臨床(分為是否以手術為主臨床專業兩類)、中醫、口腔、公衛幾類,不同類別對應不同的申報評審條件。
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能力,也是本版職稱晉升條件的考察要點。根據征求意見稿,不設病床的臨床科室、非臨床科室以及其它公共衛生單位的醫師,還有護理專業技術人員、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技術類專業人員晉職稱,需要提供反映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能力的專題報告或案例報告。
落實到申報材料上,根據要求,上述人員需每年向單位提交本人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或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開展業務工作的專題報告5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原始資料,由單位隨機抽取5份參加評審(近5年每年抽取1份)。
健康界發現,護理、藥學、技術類專業,晉升正高職稱的工作量要求,多與晉升副高職稱的相當或者低。
藥學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共有15項,有10項晉升正高職稱的工作量要求和晉升副高職稱的相當,有6項晉升正高職稱的比晉升副高的低。
醫技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共有9項,有3項晉升正高職稱的工作量要求和晉升副高職稱的相當,有6項晉升正高職稱的比晉升副高的低。
護理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共有9項,其中有5項晉升正高職稱的工作量要求比晉升副高的低。如晉升副主任護師(手術室)要求配合手術次數不少于600臺次(四級手術次數不少于60臺次),而晉升主任護師(手術室)的為不少于300臺次(四級手術次數不少于30臺次)。
而在主持護理查房/病例討論、參與質量持續改進、指導下級護理人員人數、護理授課次數等評價項目上,晉升主任護師比晉升副主任護師的工作量要求更高。這也導向更高一級職稱的護理工作者,除了完成一定量的臨床工作之外,將重心往帶教、主持查房和病例討論,以及參與質量改進上傾斜。
得至少“帶教”多少名下級醫師才夠?
“醫院進行的是三級醫師負責制,一個醫療團隊的建設、醫療水平的提高,要靠上級醫生在技術上管理職責的履行?!倍鰸h表示,因此,應該考察上級醫生對下級醫生的管理和帶教。
健康界發現,為了鼓勵醫務人員有帶教的意愿,在河南省本版評審條件中,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是被明確寫入專業能力要求的內容。
對于晉升臨床、口腔、中醫、公共衛生類別副主任醫師,要求有帶教2名醫師的經歷。
而對于晉升主任醫師,要求有培養2名主治醫師/(公共衛生類別)主管醫師的經歷。
同理,護理類、藥學類、技術類的晉升,均要求有帶教2名本專業下級人員的經歷。
河南省洛陽市中醫院檢驗科主任陳眾認為,將“帶教”經歷寫入晉職稱專業能力要求,這是一個進步。
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陳眾提出了一些問題:帶教如何考核?如何準備材料?沒有明確。他認為,準備遞交材料內容需要細化。
完成科普工作,成了硬杠杠
國家提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強健康科普工作。但作為開展健康科普工作的主力軍,一直以來,醫務人員開展科普工作更多憑借成就感和公益心,缺乏政策層面激勵。
在河南省本版職稱評審征求意見稿中,將健康科普工作作為不可缺少的申報條件。
申報條件中的第八條提出,要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面向社會或媒體,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平均每年不少于2次;或者在各級主流媒體、省級以上行業報刊,發表健康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每年不少于1篇(條);或者在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等新媒體平臺,每年不少于2篇(條)。
將科普工作要求納入職稱晉升條件,利國利民,然而,陳眾同樣有一些實操層面的困惑。
“要求在各級主流媒體、省級以上行業報刊,發表健康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每年不少于1篇(條)。那么,‘各級主流媒體’,各級指的是哪些級?主流媒體包含哪些?”他認為,這缺乏一個具體的范圍?!按送?,省級以上行業報刊,貌似沒有幾家,不要說每年發表不少于1篇,恐怕只發1篇,對于大多數醫務人員來說,并非易事。”
對于“在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等新媒體平臺,每年不少于2篇(條)”,陳眾認為相對容易完成些,但同時他也提出疑問,如何來界定其作品的原創性,評價作品的創新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等?
當前,自媒體平臺發達,不少醫務人員的自媒體號擁有廣泛的粉絲基礎。陳眾建議,如果將醫務人員個人自媒體號(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美篇等)原創性科普文、影音視頻作品等作為考核指標,可以激發廣大醫務人員更有熱情地投入到健康科普創作當中。
雖然仍有一定論文導向,但是造假更難了
長期以來,醫務人員職稱評審體系唯論文化,導致相當一部分人抄襲、花錢買論文、找槍手代寫等現象層出不窮,甚至形成一條灰色的產業鏈。
2021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目的就是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傾向,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扎根防病治病一線。
不論是2021年9月份作為過渡的衛生職稱評審條件,還是2022年新的征求意見稿,都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和河南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精神。
陳眾認為,總體而言,本次征求意見的衛生職稱評審條件,要比2021年的8條過渡條款,導向上更加貼近臨床了,也更容易、可行一些。此外,雖然客觀上依然存在一定的論文導向,但是擠壓了造假的空間。
同樣以醫療類的副主任醫師晉升為例,要求申報基層副主任醫師和基層主任醫師需要提交任現職以來代表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性工作業績2項以上(第1項為必備);申報鄉鎮社區副主任醫師提交第1項。
可供選擇的選項有6個:
(1)解決本專業常見病、多發病或臨床診治過程中的疑難、復雜問題、技術難點等形成的臨床病案報告、手術/操作視頻、專題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公共衛生服務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結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率先在本單位或本地區開展的新技術或新項目,解決基層技術難題,并取得良好的醫療服務效益。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本專業論文1篇(不少于2500字)。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主持或參與的課題研究報告、獲得的科技獎勵等。
(5)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并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6)入選省級及以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傳承培養項目,并通過結業考核。
“6個條件當中,除了1是必要條件外,最可行的就是3,也就是論文發表?!彼硎?,因為其他的條件,90%的人夠不著,因此可以預料大多數人不會選。陳眾認為,但是這又和“破除唯論文傾向”政策導向不一致了。
“兩篇文章對于晉升高級職稱的醫務人員來說,并非難事”,與此同時,他表示,“‘須附相關原始資料’這句話非常厲害,讓那些花錢買文章的人,瞬間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