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研究及臨床試驗領域,**快速審查(Expedited Review)**是倫理委員會(EC)或監管部門為特定類型的研究項目提供的加速審批機制,旨在提高審查效率,同時確保符合倫理和科學標準。其適用情況需嚴格遵循國內外法規(如中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ICH GCP等),通常涵蓋以下場景:
定義:研究對受試者的風險不高于日常生活或常規醫療(如匿名問卷調查、回顧性病歷分析)。
示例:
使用已存檔的、去標識化的生物樣本進行二次研究;
健康志愿者參與的非侵入性檢查(如唾液采集、步態分析)。
適用范圍:
研究方案細微調整(如入組年齡范圍擴大5歲);
增加非關鍵性研究站點(需主中心倫理認可);
更新知情同意書格式(內容無實質性變更)。
限制:涉及風險增加、受試者權益變更的修改仍需全委員會審查。
特殊授權:突發傳染病(如COVID-19)期間,疫苗或療法臨床試驗可申請快速審查。
操作要求:
同步提交國家衛健委或NMPA的應急審批函;
事后補充完整倫理審查材料(通常限72小時內)。
主審-參與模式:若牽頭醫院已通過完整審查,參與單位可申請快速審查(重點評估本地可行性)。
中國實踐:2023年NMPA推行的“多中心倫理協作審查平臺”已覆蓋60%的三甲醫院。
即使符合上述條件,以下情況仍須全委員會審查:
涉及弱勢群體:兒童、孕婦、囚犯、認知障礙者等;
敏感數據或干預:基因編輯、精神類藥物試驗、跨境數據轉移;
風險等級超標:手術、放療、試驗性醫療器械植入等中高風險操作。
材料不完整:28%的快速審查申請因缺失“風險-受益量化分析表”被駁回;
分類誤判:將涉及遺傳資源的研究錯誤歸類為低風險(觸發重新審查)。
預判審查類型:通過算法模型評估研究風險等級,準確率超95%;
文檔包定制:自動生成符合《倫理審查申請材料清單(2023版)》的標準化文件;
緊急通道協調:在突發公衛事件中,協助醫院48小時內完成NMPA快速審查+EC審查雙備案。
時效對比:
審查類型 | 平均耗時 | 通過率 |
---|---|---|
常規審查 | 42天 | 68% |
快速審查 | 7天 | 89% |
(數據來源:2023年中國醫學倫理委員會年度報告) |
成本節約:采用第三方服務的機構,快速審查綜合成本降低55%(含人工、時間及返工費用)。
快速審查是平衡科研效率與受試者保護的重要機制,但其適用邊界需嚴格把控。對醫療機構而言,與熟悉法規邏輯的第三方機構合作,不僅能精準匹配快速審查條件,更可系統性提升臨床研究的合規性和實施效率。在創新藥械研發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這種“專業賦能”模式將成為突破資源瓶頸的關鍵策略。